巴黎人类展览馆( Musée de l’Homme à Paris)将举行 « 我吃故我在 » ("Je mange donc je suis")展览

2019年10月16日至2020年6月1日,人类博物馆将成为瞩目焦点,届时这里将举办一场展览,内容是人类在全球各大洲曾拥有过的饮食习惯,以及如何在未来延续这种至关重要的日常需求:喂饱自己。我们饿了!

位于巴黎的人类博物馆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得以探索所有人都关心的议题——食物——关乎生物、文化和生态等各方面。

“我吃故我在”("Je mange donc je suis") 这场展览再现了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在口味形成、餐桌礼仪、美食外交、农业模式、农产品文化、肉类消费、转基因生物、我们祖先的饮食和未来饮食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发现……

人们吃什么?

在650平米宽敞的、甚至有些异乎寻常的场景设置中,你可以坐在爱丽舍宫(Élysée)的桌旁,与虚拟奶牛聊聊不同的饮食,或欣赏现场展示的久负盛名的展品、实地调研成果和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如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吉尔斯·巴比耶(Gilles Barbier)、皮拉尔·阿尔巴拉金(Pilar Albarracin)和刘博林(Liu Bolin)。

这一宏大的主题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人类本身的角度,聚焦食物的历史、生物和文化层面、口味形成、食物禁忌以及性别和饮食之间的关系。

肉食和素食

第二部分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探讨食物,涉及食物的政治、宗教、艺术和身份认同等方面,并以作品展示总结得出,人们吃多吃少也会影响想象力的发挥。

最后一部分从全球视野探讨了粮食消费和生产方式之间的利害关系。肉食和素食、水、发酵食品、未来食物:这五个“食物中心”对我们目前和未来的饮食习惯提出问题。

动物抑或是食物?

如果要食用一种动物或植物,那它必须在文化上也是可被食用的,并且满足不同的动机:饮食禁忌、口味传统、对特定物种的喜爱或厌恶……为此,展览设置了以六种动物或植物为代表的互动环境。

参观者会发现一些社会食用昆虫、牛肉、鸭子、猪肉的文化原因……在许多社会的饮食中,肉是必不可少的,在另一些社会中,肉几乎是不存在的。在许多社会的饮食中,肉是一种具有特殊地位的食物,它不仅强健身体也滋养想象。

肉食消费现在成为一个关乎道德、生态和健康的激烈辩论主题。展览涉及与肉类消费有关的各种问题:它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它日益增长的生态比重、促进或消除肉类消费的世界观,或为食而杀的仪式和惯例。

-

这次展览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上共存的不同生产方式,展示了因纽特人或俾格米人的狩猎、捕鱼和采集文化,以及博斯地区小麦和印度尼西亚油棕榈种植等集约化农业之间的差异。

昆虫富含蛋白质,是畜牧业的替代品......

媒体对肉食动物圈养条件的报道使消费者对生产条件更加敏感。但是如何养活90亿人呢?转基因生物、实验室生产的肉类、非物质化食品、昆虫……解决方案已经存在:昆虫富含蛋白质,是牛肉、猪肉和鸡肉的替代品。

然而,人们总将昆虫与害虫联想起来,在西方很少有对食用昆虫感兴趣的人。不过在一些超市的货架上,已经出现了用昆虫制成的粉状食品......

实用资讯 

人类博物馆特罗卡代罗广场(PLACE DU TROCADÉRO) 17号-巴黎十六区
2019年10月16日至2020年6月1日。
全价票: 12€ 折扣票: 9 € ; 联合票–人类展馆的永久收藏和临时展览。

详细内容 

活动相关链接

前往巴黎人类展览馆